位置:首页 > 中心介绍 > 中心发展历程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实验中心依托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建设。精仪学院建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光电子技术科学5个本科专业,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4个一级学科,现有6个博士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工程中心,是国家“211”、“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学院强大的学科优势是实验中心建设的有力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内涵不断扩充,学科交叉日益丰富,教学内容涉及光学与光电子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工程基础学科和材料、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基础学科。

1998 年,学院明确了“ 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 ”的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按“ 光、机、电、算 ”(即:光学与光电子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学科基础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将原分属于各个专业的十几个以课程为背景的实验室,按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组建了五个“ 学科平台实验室 ”,分别为“传感技术与测控电学实验室”、“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光学与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和“测试技术与精密机械实验室”。这些学科平台实验室的组建,解决了专业实验室规模小、效益差、难以满足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等问题。

这时的“学科平台实验室”资源还比较分散,实验器材的使用率尚不够高。 2000 年,学院推出了“ 院办系管 ”的平台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是学院的公共实验教学平台,为各专业服务,由相关系负责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整合了学院的实验教学资源,扩大了专业实验室的规模,为后来实验中心的成立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院办系管”模式仍存在着实验室之间争资源、实验教学建设受制约等问题。为强化学科平台实验室的管理功能,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学院于 2002 年组建了“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实验中心”(简称实验中心),并确立了“ 立足学院、面向学校、服务社会 ”的建设目标。

实验中心依托精仪学院建设,业务直属学校领导,实验中心主任由学校任命,统筹 5 个学科平台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实验中心运行费(教学业务费和实验设备维护费)由学校划拨到实验中心,统筹使用。实验室建设经费(环境建设和设备购置费)由校、院两级统筹安排。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一步上升为“ 校办院管 ”。

实验中心成立后,发挥学科平台实验室与学科、专业教师、学生联系密切的特点,提出“ 依托学科优势,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开展平台实验室建设 ”的发展思路,结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管理》( 教育部 21 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课题的研究,积极建立能够满足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需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实验教学体系和适应 21 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教学模式。该课题于 2003 年通过教育部验收, 2004 年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 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实验中心在校、院两级的管理下,凸现“ 资源共享、规模效益 ”的优势,实验室工作蒸蒸日上, 2004 年率先通过学校学科平台实验室合格评估, 2005 年通过天津市教委 高等学校 优秀教学实验室评估,成为天津市第一批 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实验室 。

2006 年,为进一步提高实验中心的开放度,中心又成立了“ 综合设计实验室 ”,主要围绕学生科技竞赛、制作等开展一系列由学生自主的实践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实践基地。

2008 年,天津大学决定设立 “ 精仪学术综合改革试验区 ” ,精仪学院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体制改革等方面获得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全力开创实验中心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实验中心以此为契机,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大力强化特色,突出实践基地特征,完善管理体制,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建设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立足全校,辐射周边,正稳步建设为一个跨学科、跨专业、多层次、多功能的开放性、复合性和综合性的品牌实验中心。

2009年精仪学院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010年根据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验中心近期,又与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拓宽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渠道。

2011年,国务院将天津大学精仪学院作为全国15个教学试点改革单位之一,实验中心以此为契机,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大力强化特色,突出实践基地特征,完善管理体制,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